驟然闖入又在快速迭代中匆忙出局,網絡流行語還能火多久?
新黃河記者:江丹
人人都知道,互聯網已經并且仍在繼續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近些年來,短視頻平臺持續下沉,打破了諸多地域、人群的界限,塑造著新的網絡流行文化,而網絡流行語便是這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栓Q”“芭比Q了”“YYDS”“絕絕子”“家人們”等,它們驟然而起,浩浩蕩蕩地進入一群人的生活,引領一種語言表達時尚,又在快速更新迭代中匆忙出局,成為過去式。
它的出現不是語言匱乏的表現,恰恰相反,其中一些內容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遺憾的是,網絡流行語似乎只能“流行”在當下,它能準確地捕捉且表達一個時代的情緒,卻無法在與時間的挑戰中成為經典。
網絡流行語闖入生活
這兩年來,很多家長一直努力在網絡與生活之間筑起一道防御墻,試圖阻止所謂網絡流行語對孩子成長的“入侵”。在他們看來,很多網絡流行語有著粗鄙化的一面,它們會影響孩子對語言的審美。這些家長盡量不讓孩子刷短視頻,那正是很多網絡流行語蔓延的源頭,當然也不會允許家庭范圍內的任何一個人使用網絡流行語,生怕對孩子造成無意的影響??墒?,當聽到正在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自如地說出那句“完了,芭比Q了”的時候,他們意識到,網絡流行語早已穿墻而過,闖入生活。
“芭比Q了”是英文單詞“barbecue”的諧音,原意為“燒烤”。一位網絡游戲愛好者在游戲中遇到困境時,將其化用為“完了”的意思,此后它便常常出現在短視頻中,用于自嘲和調侃,是當下流行熱度最高的網絡詞匯之一。能與之比肩的則是另一個“Q字輩”的“栓Q”,一位農民在視頻里用中英文雙語介紹桂林陽朔山水后表示感謝,因為發音的問題將“Thank you”說成了“栓Q”,在網友的搞笑中流行全網,如今它早已脫離了本意,用來指“我真的謝了”,形容一種無語的狀態。
在今年夏天大學畢業的謝婧雯和同學們交流時,使用的網絡流行語遠不止這些。她說,可能因為大家現在基本都是用網絡交流,一些網絡?;蛘呖s寫都懂,聊著聊著就會冒出來。比如“怎么不算呢”,這是一位年輕明星面對自己是否算是有表演天賦時的一個肯定回答,后來因為演技遭到網友的質疑而引發嘲笑?!翱赡芫褪莿e人吐槽‘你這也行?’然后我們就會調侃式地說一句‘怎么不算呢?’”謝婧雯說。
謝婧雯和同學們交流時常常用“寶兒”,或者“家人們”“姐妹們”。謝婧雯說,在早前的一門考研輔導課上,授課的年輕老師便喜歡用“家人們”調動大家的情緒,他會說“家人們家人們,做題了做題了”,如果PPT上出現了錯字,他也會說“家人們家人們我錯了,要扣錢啦扣錢啦”。
“家人們”“寶兒”這些網絡人稱,塑造了一種虛擬的親密關系,而實際存在的地理距離就這樣隱秘地消失,讓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感到親切。謝婧雯就覺得這樣的稱呼一下子就拉近了屏幕兩端的距離,而這也正是當前流行的直播帶貨中,主播們使用它的原因。
這些網絡流行語幾乎能在第一時間毫無障礙地進入謝婧雯和她的年輕朋友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的社交常用語,與之同時,他們的使用也推動了網絡流行語的繼續流行。
接觸什么就會輸出什么
據《2022抖音數據報告》,在2022年,中年人搜索最多的問題是“emo”是什么?“emo”是當下在年輕人群體中非常流行的一個詞,意指“喪”“憂郁”。不只是“emo”,“家人們”和“親”之間也隔著一條年齡的溝。
每一個網絡流行語的流行都有它的充分和必要條件,“家人們”“寶兒”這些便與近些年崛起的直播間帶貨的發展有關,“親”則來自更早之前的淘寶。33歲的韓秀慧使用“親”,始于2007年左右在淘寶購物,后來便把它帶到了自己的日常。她習慣于在對話框里打出:“親,待會兒去開會嗎?”“親,中午出去吃嘛?”
35歲的章文同樣習慣用“親”,她覺得這樣打招呼比較方便,特別是當對方的名字沒有被自己的電腦輸入法記住的時候。章文說,或許電商客服一開始使用“親”的時候,就是因為懶得打客戶的用戶名,“一方面是跟你拉近關系,0effortweightloss.com,一方面也是方便,節約時間?!?/p>
章文上學的那個年代還沒有網絡,“親”“寶”都是用來形容親密的愛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可以隨意指向一個陌生人。以前說什么事情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往往都說“吸引眼睛”,而網絡時代則是“吸引眼球”。